
時間:2015-11-04 11:21
還有不到10天就是“雙11”,就在各大電商忙著派紅包、搞預售的時候,沈城多家百貨商店開始以全網比價、買貴找差價、億元現金紅包的方式,聯手叫板“雙11”。
沈城百貨界大佬攜手迎戰
昔日同城競爭對手,如今團團圍坐在一起,有知情人士透露,沈城百貨界大佬這樣齊聚一堂的場面“不常有”,而背景就是即將到來的“雙11”! “近些年,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顯而易見,實體店如果再不根據自己的優勢想對策,就相當于束手就擒。”一位業內人士稱。
沈城某商場一位管理層人士回憶稱,2012年的“雙11”當天,商場干脆就沒人了。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雙11”對實體百貨店的沖擊力。“領導們都有點慌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2013年,在“雙11”到來之際,商家們開始借機蹭節做促銷活動。有的推出“雙11特價”,有的則請市民“比價選貨”。
2014年,幾乎所有商家都把“雙11”當成節日來過,力度堪比圣誕節。但是,單打獨斗營造出來的氣氛仍然讓市民覺得實體店是在湊熱鬧,借機炒作。“我們要聯合所有的商家,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朋友,打造城市的全民消費購物狂歡節。要動員政府、社會、同行、廠家、顧客、員工和親朋好友,共同大戰"雙11"!”一位沈城百貨“雙11圓桌會議”發起人稱。
實體店花樣不比電商少
近日,在沈城的各大商圈,幾乎所有逛街族都被實體百貨打造的“雙11”購物節氛圍感染:
在奧體附近的一家商場,中庭打出“向×貓開炮!”的巨幅口號,有的掛出“大戰雙11,沈陽全民購物節!”的條幅。
中街的一家商場宣傳單里,打出“天天比網價,低過雙11”的宣傳,羅列出多品類商品的網購價與實體店價,血拼的火藥味十分濃烈。
而某些商場“億元現金,購物中紅包”、“拼紅包”、“搖紅包”等時尚前衛的宣傳更讓人眼花繚亂,媲美各大電商購物平臺。部分商家則表示“雙11”當天將延長營業到零時,陪購物黨瘋狂到底。“上月底我就收到某品牌的電話,說是商場搞活動存1000元升值到1111元,全網比價的基礎上還能使用升值卡,相當于再打8.9折,看來,他們已經動員所有品牌商做宣傳了。”今年42歲的趙潔說,有些商場為了迎戰“雙11”召開了多少視頻會議,就連發DM雜志的活兒,商家也都向各駐商場品牌專柜下達了任務,據說每個專柜每天都要發出規定的份數。“在商場里逛街,偶爾會聽到專柜經理大喊"還有兩萬兩千塊錢完成任務,不完成任務誰都別想下班!"聽到這話,顧客心里不免會有些怪怪的!”趙潔告訴記者。
“雙11”提前預訂要看清預售規則 別盲目下單
把購物車和收藏夾裝得滿滿的、就等“雙11”啟動購買按鍵的網購族們,突然發現最近有些店家推出了“預售模式”。只要現在交定金,就可以享受跟“雙11”當天同樣的價格。同時店家也提出幾條“規定”:如定金不退還、不支持7天退換等。
專家提醒消費者,要仔細閱讀商家給出的約定條款,因為定金與訂金不同,相當于一種擔保,交付定金后,雙方都受約束。但是不支持7天退換是違背《消法》的。
昨日,喜歡網購的郭女士在朋友圈說:“再也不用等"雙11"熬夜搶購了,現在交定金可以提前血拼。 ”她說的是電商平臺一些店家推出的預售模式。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就可以享受優惠的價格,并可在“雙11”活動當天支付尾款。
打開淘寶網首頁,“雙11”預售商品已經形成單獨的網頁。記者隨意瀏覽發現的確有預售的情況。一家賣保健品的店鋪,6瓶售價1188元,“雙11”售價356元,現在只要交定金59元就可以享受“雙11”的價格。但是再點擊定金欄目框時,就會出現商家隱藏的規定,包括定金不退還、不支持7天退換等。
很多商家在預售商品的頁面上都標明“定金恕不退還”。此外,一些旅游產品、黃金飾品等預售商品,在頁面上還標注了“不支持7天退換”的提示。
北京大成沈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浩解釋說,在法律中,定金與訂金兩者區別明顯。定金是指付款的擔保,在買賣關系中,買方在簽訂合同后付給賣方部分款項,作為將來付款的擔保,如果買方不履行合同,賣方可以不退還定金。如果賣方按照合同履行了供貨義務,定金便折為貨款,如果賣方沒有按照合同履行供貨義務,則應當承擔雙倍返還定金的責任。
訂金一般被視為預付款,即使認定為一種履約保證,這種保證是單方的,它對賣家形成約束,即使買家違約,也可以退回原訂金。定金相當于是一種擔保,使得買賣雙方都受約束。買家付了定金之后,就等于確定了商品的歸屬,如果不想要貨了,賣家有權罰沒定金。
對于一些預售商品不支持7天內無理由退換的規則,他表示,這是違背消法規定的。新消法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及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除外。
記者調查“比價”有真也有假
那么,“天天比網價”后,實體店價格會不會真的是最低價?所謂的“工廠店、工廠直供、淘寶店主也來進貨”是不是把利潤降到最低?近日,記者進行調查比對發現,實體店的宣傳也是“實中有虛,真假難辨”。
在某商場的宣傳單上,某品牌短款皮草的實體價為3620元,其價格比天貓店便宜120元。
一件吊牌價為1980元的知名女裝花朵下擺羊毛大衣,天貓價742元,實體店價格僅為499元。
曾經讓國人跨國瘋搶的馬桶蓋,電商價為2280元,網購包郵價為1590元,較實體店價格僅貴了10元。
一知名品牌的女式牛仔褲,實體店稱“天貓價格為599元,實體店為299元”。記者昨日對比發現,此牛仔褲網購價并非宣傳單所言,其網購價也是299元。
一品牌女式運動跑鞋,商場宣傳稱天貓價為345元,商場價為299元。昨日,記者在天貓電商平臺看到,該款鞋子的“雙11”搶購價為249元,較實體店便宜50元。
消費提示
噱頭再多 目的都是賺錢“不管是實體店還是電商,不管打折的力度有多大,都會有底線,而其目的就是借機賺錢。”昨日,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稱。他認為,不管商家宣傳的多么眼花繚亂,結果肯定不會虧本。“建議消費者在購物,尤其是在選購大件商品時,一定要多些理性,擦亮眼睛。”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商家的某些商品是在讓利銷售,這些商品可能不賺錢甚至賠錢,但會吸引顧客,他們的目的是匯聚人氣,拉動商場其他消費。”這位業內人士稱。
對于沈城多家實體店聯手應對“雙11”的做法,這位人士稱,相比于之前的單打獨斗,這種做法更容易制造“購物節”的氛圍。而一旦“實體店價格一定比網購價貴”的觀念被打破,鑒于實體店“體驗好,不擔心買到假貨”等多種優勢,“剁手黨”回歸實體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到時候,受益的當然是實體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