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2-18 15:47
來自寶島臺灣的兩大商業品牌新光天地和誠品生活,2015年相繼落戶在蘇州這座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江南城市,引來零售商業人士紛紛組團參觀考察。
新光天地定位高端精品,誠品生活由書店起家,走文創主題,看似沒有可比性的兩個項目,因為都是新開業,只有一路之隔,前去參觀的朋友自然而然地會將兩個項目放在一起對比。
新光:設計驚艷,模式略顯傳統
在眾多業主尋求差異化、提升體驗感的商場硬件改造大潮中,蘇州新光天地的開業,著實讓業內人士眼前一亮,原來這才是消費環境的提升,同時又心頭一緊,自家項目滿懷期待的改造,不知又被甩出了多少條街。
新光天地在各樓層都設計了大量的對外退臺體驗區,整個商場共栽了648棵真樹,這對于普通商場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蘇州新光天地在定位和業態布局上仍走中高端消費的傳統路線,對主流零售品牌的依賴度較高。然而在國內高端零售市場遇冷,奢侈品牌開店計劃大幅收縮的當下,無論是招商效果還是對顧客的吸引力都難以達到曾經北京新光天地的盛景。
蘇州新光天地也意識到商業消費的變化趨勢,提高了自采自營的比例,希望著重展現給消費者的更多是生活品位上的新概念。比如:B1的美麗市場、L1的設計師品牌、L7的天空之城都是新光天地因地制宜,為蘇州及周邊人群量身定制的有關時尚、個人護理以及餐飲的多維度消費空間。
誠品:文創藝術定位+高自營比例
如果說新光天地是高貴冷艷范兒,讓眾人望而卻步。那一路之隔的誠品生活就是鄰家女孩風。進入誠品生活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能充分感受到“鄰家女孩”的親和力。
誠品書店早就成為臺灣的文化標識而聲名遠播,蘇州誠品生活不僅有書店,還匯聚了餐飲輕食、文具小物、服裝飾品、創意設計、地方民俗等豐富的品類。雖然網絡上各種評判國人不愛讀書,國內傳統書店在市場上難以為繼,但書店面積1.5萬平方米,占到整個商場1/3區域的誠品生活卻受到熱捧。
奢侈品牌、商場銷售持續下跌,而文藝小清新的商業、品牌逐漸興起,消費者對有趣味、有個性、接地氣的東西越來越認可。誠品生活這樣的文創定位正好符合時下消費者的潮流品味,開店的時機非常好。
誠品生活自營比例高,除了誠品書店作主力店之外,還有自營的咖啡廳等。所引進的品牌從文創定位出發,各色文具、小物、設計師創意成了主角。在誠品生活雖有服裝、有配飾、有餐飲、有咖啡,但幾乎都不是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品牌,從而擺脫了對品牌方的依賴,也徹底實現了差異化競爭,即便與圓融時代廣場、久光百貨、新光天地這些商業大佬比鄰而居也毫不受影響。
當然,這并不是說商業項目只要招進冷門品牌就能成功,誠品生活內的文具、書本、創意小物之所以受歡迎,除了自身有特色外,更得益于誠品的品牌效應,吸引到了目標消費者大量文青、小資們前來,同時,誠品的文化標簽也為這些不為大眾熟悉的品牌增加光環。
新光天地和誠品生活一個是新概念的購物中心化的百貨,一個是文創藝術主題的新商業,都是非常專業的商業品牌。兩個項目在蘇州落地后的不同反響,更多的是市場時機的問題,誠品生活選擇了一個非常適當的時間來到了消費者身邊。
但時機只是萬事具備后的那股東風,誠品創立至今已有26年歷史,期間堅守自己的理念,對品牌精心打造、維護、傳播,從一家書店開始,逐步將經營觸角延伸,才形成了“生活產業與文創平臺”把人文、創意、藝術、生活融入商業的誠品生活,為消費者提供的不只是物質消費,更是從容停留的心靈港灣。
零售品牌商為何能紛紛涉足商場
除誠品之外,還有其他品牌公司是類似的發展軌跡,從運營單一品牌開始,不斷延伸品類穩步前行,到最后形成獨立運營的商業體。
宜家
來自瑞典的宜家,以家居起家,后來涉足商業地產運營,在無錫、北京、武漢等地經營快時尚定位的購物中心,以宜家為主力店,引進GAP、Zara、優衣庫、H&M、Mango等品牌。
MUJI
來自日本的MUJI,從家居用品雜物店,擴展為集咖啡、簡餐、書店于一體的綜合型商業,自去年12月在上海淮海中路開業后,極受追捧,一直人滿為患。
Eland
來自韓國的Eland集團,從經營旗下的服裝品牌開始,后涉足餐飲,開設Cafe Lugo咖啡廳,去年12月又也參與到商場運營中去,與百盛合作,打造上海天山路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
自營自采是出路,房東心態需改變
國內商業地產發展時間尚短,部分商業開發商顯得過于急躁,忙于跟著政策和市場風向不斷轉型,而沒有靜心打磨自己的品牌。
時下很多商場都在定位上追求差異化競爭,但業主在招商時又心心念念著當地銷售top10或者top20的品牌,如此一來還如何談差異化?
由于商業泡沫過于嚴重,商場業主紛紛轉舵做起了乙方——自營部分區域,比如百盛、金鷹、銀泰、王府井等。但有些主業因為嚴重的房東心態,缺乏打造品牌這方面的基因,過分追求坪效,不斷復制布局、跟風定位,最后只能與競爭對手打商務條件上的價格戰。
誠品生活、MUJI做的好,因為他們從顧客出發,細心研發的產品,貼近顧客,貼近生活。商業的本質,并不是拼背景、財力,而是滿足顧客的需求,關鍵在于不斷研究產品、消費者的更細分。回歸顧客本身,站在顧客角度之后,通過自營、自采所做出的商業模型,才能夠真正規避同質化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