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消息,在勾勒出國際化戰略升級的藍圖后,京東進一步謀求在國際舞臺闖出一席之地。而作為電商體系的開路者,與跨境物流企業形成戰略協同,也成為京東物流加碼國際化的策略。
近日,京東集團旗下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與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重點聚焦跨境物流,并在倉儲、運力、物流科技、電商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公開資料顯示,華貿物流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級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之一,以跨境現代綜合第三方物流為主業。其旗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主要城市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國際空運、海運、鐵路、工程物流、倉儲、跨境電商物流等核心業務,基本實現跨境物流服務產品和網絡的全覆蓋。
在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間,京東就曾宣布物流國際化將全面升級,確定未來10年的國際化方向為以物流打頭陣的供應鏈服務全球化,將搭建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GSSC),將全球本地交付時效提升至48小時。結合京東這一國際化布局來看,戰略合作華貿物流,后者在全球的服務產品及網絡覆蓋恐怕是合作的著眼點。
京東物流此前發布的618年中大促戰報顯示,在6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由京東物流送到海外的訂單同比增長近6倍,出口國家排行前五位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西班牙和法國。不難發現,歐洲國家已經成為京東成長十分迅速的海外市場。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京東物流提出“物流國際化升級”,或許也是受形勢所迫。財報數據顯示,京東2014年至2017年第二季度的GMV同比增長107%、82%、47%和46%。第二季度財報數據作為京東618年中大促重要的參考數據,不難發現其其GMV增幅呈現逐年下滑趨勢。在國內電商普遍遭遇增長天花板,甚至大促也難以挽救的形勢下, “走出去”已經成了電商企業的一道必選題。
而與電商體系配套的國際化物流網絡,也成為巨頭們所關心的一個話題。針對物流板塊,阿里今年5月已經提出要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打造國內國外兩張網,將必達時效分別縮短至24小時及72小時。
而不同于作為物流數據平臺的菜鳥,京東物流作為京東自營的重模式物流企業,要走出去必然要借助更多企業的力量。無論是此次戰略合作華貿物流,還是此前獲得谷歌5.5億元美元的投資,對京東而言,都不失為為布局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這一宏圖所做的準備。
免責聲明:轉載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