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7-08 14:52
百貨行業是一個城市商業文明的一部分,與市民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大眾來講,今后天津百貨商業的走向將如何?對于百貨業來講,如何抓住后疫情時期呈現的補償性消費熱潮?這些問題都是市民百姓和百貨行業都很關心的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對天津市百貨商業協會王炳東秘書長進行了專訪。
王炳東秘書長介紹,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前兩個月的社會商品零售額,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下降最多的除餐飲外,實體百貨下降品類依次是金銀珠寶-41.1%、服裝鞋帽及針棉織品合計-30.9%、家用電器和音像制品-30%、化妝品-14.1%、日用品類-6.6%,市場呈現慘淡景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月份本市百貨實體店經營同比還增長9%,但進入二月份后,尤其是春節7天,本市23家百貨店同比下降幅度加權平均為55.4%,27家購物中心春節7天,同比下降14.4%。二月份23家百貨店同比下降為27.5%。
進入三月份,繼東麗新業廣場、永旺夢樂城、吾悅廣場、社會山等恢復營業后,本市多數實體百貨、購物中心在后疫情時期陸續復工開業,如大悅城、天河城、恒隆廣場、樂賓百貨、伊勢丹、萬象城等商業體。3月25日前,60家實體零售店(場)基本全部開業。
重新開門迎客后的初期,大多數商場依然門可羅雀,很多店面顯得頗為冷清,半開放街區的商場,整體銷售也遠未達到反彈的程度。面對此現象,專家分析盡管消費者對于到店購買還比較謹慎,意愿不強,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重燃,補償性消費需求正在萌發。專家們進一步解釋,疫情突發有一個應急期,正常購買渠道關閉,消費需求戛然而止。疫情過后的商業也會相應有一個應急期,這就是集中性購買。由于原有正常購買需求被延遲阻滯,隨著疫情緩解,這種消費空白必然需要填補,短期內會有一個補償性消費需求的釋放,對于實體商業來說這是創造銷售、挽回業績的重要時機。
“實體商業如何抓住這有利時機,彌補或是快馬加鞭搶奪失去的損失?這是當前擺在所有商業人面前的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 王炳東秘書長告訴記者。
在實體商業抗疫情整個過程中,實體商業在閉店期間紛紛轉型線上,開辟營銷新通路,開通APP、直播帶貨、微信群營銷、線上商城等“無接觸銷售”“線上直播”形式大行其道。3月10日前,本市多家實體店基本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線上銷售活動,并不斷升級線上營銷,通過社交平臺分享、推薦商品,更精準地觸達消費者。通過整合社區資源、吸粉+發展會員+售券,提前鎖定客戶,積累用戶;通過從消費者的視角編輯線上平臺品牌和商品,準確對接購買需求;通過梳理業務流程,對導購人員進行話術等技能培訓,提高在線銷售轉化率,在這一點上天津樂賓百貨線上出售的兩款品牌黃金飾品,首次獲得華北第一的好成績就是例證。為了抓住補償性消費良機,在目前賣場尚未做熱,客流依然稀少的情況下,商場需要進一步優化線上場景。在補償性消費中,尤為適宜“線上直播”銷售的化妝品、服裝服飾等商品,直播過程中,更體現服務顧問的專業價值,通過“一對一”視頻對接,從商品展示效果、商品細節、搭配效果,直接實現顧客的邊看邊買,加上商場的信譽背書和消費慣性及熟知度,很容易產生“剁手”族,同時輔以折扣、抽獎、秒殺等互動方式吸引顧客。
為迎合疫情影響派生消費形式的新變化,是實體商業加速釋放新消費業態,或者說擴大新消費業態,在消費類型方面首要注重服務消費新舉措。在消費模式方面大力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在消費區域方面重點擴大以社區消費為引擎,在消費群體方面著重增強大眾群體消費能力。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六方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特別注重開發“最后一公里”的社區人群,這是實體店發展電商創新擴容迎來的新契機。
王炳東秘書長告訴記者,此次疫情催生了各類云消費場景。實體零售商顯現了良好敏捷性很快顯現。多家企業制定疫情過后增長和復蘇的增強資源配置、強化供應鏈以及加速多渠道融合等策略和配合線上消費的視頻、移動游戲、移動閱讀、直播等消費生態應運而生。實體企業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5G技術對有線電視網絡進行改造升級,實現居民家庭有線無線交互,大屏小屏互動,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互聯網+社會服務”的新消費模式發展,正適應現階段智能、在線消費發展趨勢的體現,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消費擴容提質,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王炳東秘書長介紹,后疫情時期,實體商業的經營應側重以下兩方面:一是加速供應鏈布局規劃和自營能力建設,通過數字化轉型,在貨源保障、中臺建設,物流時效等方面提升上中下游綜合能力。二是全渠道經營拓展零售業務寬度,到家與到店深度融合成為常態。未來的實體商業由于疫情的影響,將快速步入第四代交易模式,即進入OAO模式。線上消費者引導至線下實體店消費,也可以將線下實體店消費者引至線上消費,從而實現線上線下資源互通、信息互聯、相互增值。更直白的解釋,是以實體商業為核心,通過人網互動、人機互通和移動互聯打通線上網店和線下實體店信息通道,實現“雙店”融合、資源共享,從而拓寬消費渠道、擴大消費群體,提升經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如何抓住將要到來的補償性消費熱潮?百貨店、購物中心首先要聯手品牌協同發力。充分發揮零售平臺組織者角色的獨有優勢,緊密與品牌保持‘唇齒相依’的協同關系,精準分析消費者喜好,圍繞補償性消費商品,組織多品牌在有策劃的前提下,進行促銷聯動和關聯銷售,協力加強線上蓄客和拓客。”王炳東秘書長說。
從本市恢復營業的線下實體店情況來看,消費也正在由疫情爆發時的基本生活所需轉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精品美食、美妝護膚、時尚服裝服飾、珠寶名表等區域,顧客光顧的頻次和數量漸次增多。“網上熱傳的杭州大廈恢復營業首日,5分鐘后成交的第一單是一副價值近6000元的耳釘,成交額最高的一單來自于價值358000元的愛彼表腕表。天津的實體店開業至今,雖沒有出現像杭州大廈那樣的火爆局面,但從多數商店組織進的多款時尚春裝,亦能體現出后來者居上的端倪。如根據世界時裝流行趨勢,本年度春季流行時尚是面料輕薄的真絲印花系列,色澤淡雅,花色以大航海版畫印花為主。走訪了幾家在天津市場有代表性的企業,那里的經營者介紹,今年女裝面料流行透氣好、面料挺括的雙喬縐印花、絲麻混紡等。模特身上穿的成衣,多是國際流行的印花襯衫配緊密麻彈褶裥闊腿褲、絲麻混紡V領短開衫配雙喬縐印花百褶半裙、全身印花蝙蝠袖飄帶花式連衣裙;男裝今年流行酷帥潮男風,是設計師根據疫情突發靈感,設計了幾款復工裝,擺出的軍綠色工裝夾克、機車夾克等,都自帶潮流氣息。還有精致的CITY BOYS回歸職場的西裝,也是今年的新款。” 王炳東秘書長介紹。
最近電視上較火的《安家》和《完美關系》兩部電視劇,女主人公的時尚裝束,也迅速在全國流行。本市的幾家大型百貨商場也聞風而動,很快組織進的LANDI、INSUN、KORADIOR等新品牌時裝,有馬卡龍藍色套裝,盡管價格不高,但不失高級感。袖子上的珍珠裝飾,提升時裝的精致感,側邊壓褶工藝,增加整體高雅神韻。“相信一旦市場正常,他們組織進的這些新款時裝,一定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甚至產生井噴式消費。”王炳東秘書長說。
“會員管理是百貨店、購物中心的優勢,實體店第一波補償性消費的主力,主要來自于會員顧客。例如天津海信廣場目前擁有24萬會員,疫情期間,通過強化APP、官微、品類群、店鋪微信公眾號的使用,第一時間向會員傳遞營業動態和顧客關懷,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憑借對會員體系的精細化運營,線上銷售業績快速增長。”王炳東秘書長介紹。
據了解,本市多數商店,在疫情期間所做的線上營銷產生的效益,多是會員和粉絲創造的。在線下消費復蘇的過程中,忠誠的會員顧客是實體百貨可觸達、可激活、可轉換的重要客群。“在消費者回歸精致生活的渴望中,抓住補償性消費需求解鎖拓客,實體商場終將能夠回暖,定能迎來新的商機。” 王炳東秘書長說。
總體安排
日期 時間 日程安排 11日 全天 購物中心發展論壇報到 12日 全天 零售技術應用大會報到 9:30-17:30 2020中國購物中心發展 高峰論壇 18:30-20:30 歡迎晚宴(暫定) 13日 9:30-17:30 第四屆零售業技術應用大會 主會場 9:30-12:00 分論壇一 無人與自助零售大會 18:30-20:30 夜話技術沙龍 如何將私域流量變現? 14日 9:30-12:00 分論壇二 顧客的數字化營銷 分論壇三 全渠道終端及后臺建設 14:00-17:30 參觀考察 路線1:上海環球港購物中心 路線2: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 同期舉辦上海國際酒店及商業空間展覽會
請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