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疫情發生后的首個小長假,更是疫情平穩后的大好時機。雖然清明小長假并非傳統的消費旺季,但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業形勢不斷向好,釋放消費潛力和促進消費回補的大背景下,今年這個特殊時期,這一“定律”被打破。為了抓住“補償性消費”心理,讓線下消費盡快進入“新一春”,陸續恢復正常營業的商場紛紛抓住假期紅利,一方面做好防疫工作,拉長線下活動時間,避免人員聚集,另一方面結合近期放心出門消費的主題和春日節氣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消費促進活動,雖然多數企業整體客流和經營情況還未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是復蘇態勢明顯。
根據商務部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清明小長假期間,商品銷售明顯增長。居民外出購物顯著增多,市場銷售較節前明顯增長。商務部重點監測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節前一周日均銷售額增長15.6%。其中通訊器材、服裝、日用品分別增長48.6%、27.4%和26.6%,家電、化妝品、食品銷售額分別增長21%、25.7%和10.3%。在疫情最早得到有效控制的區域之一江蘇,根據省商務廳對全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的監測和初步統計,清明期間(4月4日至4月6日),全省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銷售額約28.9億元,銷售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73%。南京市商務局監測的32家重點商貿流通企業有5家企業銷售同比上漲,其中金鷹世界在假期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3.65%,有28家企業的銷售額環比出現增長,江寧砂之船購物中心、溧水萬達廣場、高淳八佰伴百貨銷售額環比翻番;17家企業的客流量環比增長超過10%,中央商場、南京新百、水游城、吾悅廣場等傳統商圈的企業客流環比回升明顯。無錫市監測的13家重點百貨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1.5億元,客流量恢復至疫情前的70%。徐州市監測的47家重點商貿企業共實現銷售額3.06億元,比節前約增長二倍,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3% 。揚州市重點監測的41家大型超市累計實現銷售額4230萬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3月以來,各類消費促進措施接連出臺,全國多地陸續開始發放消費券,消費券的“各地開花”,也進一步促使清明假期消費人氣回升,消費券乘數效應凸顯,在近兩個月的市場沉寂后,消費券喚醒了市場“買買買”的消費熱情。杭州自3月27日開始發放消費券,截至4月6日16時,杭州電子消費券已經帶動消費22.26億元。清明假期三天,消費券帶動杭州消費7億元。鄭州4月3日發放了首期5000萬元消費券,截至4月6日13時,已兌付政府補貼1701萬元,帶動消費2.01億元,拉動效應為11.8倍。
從清明小長假消費回暖,商場“回血”的情況看,在當前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形勢下,隨著一系列促進消費回補釋放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后期消費將逐步恢復,穩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