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5-07 14:10
近幾年,社交電商浮浮沉沉,一時人人眼紅,一時又唱倒聲不絕。眼見著它過山車一樣上上下下,本文將從最簡單的角度,提煉社交電商的核心精髓,解釋其本質屬性。
一、渠道是社交平臺
我們知道,消費中講求人、貨、場,場范圍擴大了(線上+線下),貨沒變,而人的位置則從集市和商場,變到了網絡中,更確切的說,是社交平臺上。
社交平臺多種多樣,包括微信QQ等聊天類,微博等博客類,知乎等問答類,以及抖音快手等等,功能各有偏重,但功能都有重合。
根據艾媒咨詢,2019上半年中國即時通信應用使用率達到96.9%, 即時通信所代表的移動社交已成網民生活常態,隨著國內移動社交生態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用戶規模將突破9億。
圖源:艾媒咨詢
當人們大量聚集在社交平臺上,誰的曝光量多,誰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流量也因而被人爭破頭。身為動輒幾億常駐人口的平臺,社交平臺能夠帶來的曝光量無疑是驚人的,倘若能在這樣的地方進行商品的宣傳和銷售,業績突破便指日可待。這和十幾年前,火車站口、交通樞紐等人流量最大的“黃金地段”類似,盡管租金高昂,仍然被人爭搶。
二、核心是信任
平臺搭建好了,流量有了,但還不能保證消費者一定會購買。因而接下來,商家需要做的,就是將產品展現在消費者面前,然后通過宣傳,讓后者明白且相信產品的優良功能。
傳統的宣傳手段無外乎廣告、電視購物以及商家實體促銷等等,消費者接觸的大部分宣傳人員(廣告明星、電視購物主持人、商場導購等)都是陌生人,宣傳效果參差不齊,甚至廣受詬病,但KOL、KOC的出現卻大受好評,名利雙收,這是為什么?
被淘汰的電視購物
商品交換最核心也最基本的就是雙方相互信任,消費者因為產品信息的不平等,毫無疑問處于交換關系的弱勢一方,害怕受騙,因此信任尤其重要。
顧客信任一般有三個層次,認知、情感和行為。為什么電視劇中“又臭又長”的“硬廣”那么煩人?因為它們僅僅達到了認知層面,讓觀眾在腦海中對商品有了基本的認識輪廓,卻沒能夠建立信任,且一般很難再深一步,于是被大腦默認為是浪費時間的“垃圾信息”,最終引起情緒上的反感。
而KOL/C則完美地規避了這一缺點。
首先,KOL/C需要成功地推銷自己,挖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通的領域,給觀眾提供價值,建立起認知、情感甚至是行為信任。然后再以自身為托點,把這種信任復制、遷移到產品上。
KOL/C可以是有著鮮明特點的素人,比如你愛吃又會吃,那你推薦的美食和餐廳自然能夠吸引人光顧;可以是粉絲龐大的明星,比如娛樂圈幾大著名帶貨男神女神,愛豆們;可以是商品點評里的一個買家,或者吐血整理了洗面奶避雷清單的某up主;甚至可以是你身邊熟悉的普通人。
知名網絡博主李子柒
三、潛力是刺激需求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沒什么需要買的,僅僅只是為了放松娛樂一下,點開小紅書逛了逛,30分鐘后,就已經被安利了一堆神器?
這里面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刺激消費欲,買了很多不一定需要的東西,即“沖動消費“;二是喚醒潛在需求,購買之后生活更加便利,愉悅度提高。
我們之前的文章提到過,宜家之所以把賣場設計得像迷宮一樣,讓顧客在里面轉來轉去,就是希望延長購物時間,讓顧客看完全部商品,從而刺激消費欲,或是潛在消費需求。而社交電商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比如,在抖音中,設計一段迷你劇,“不經意地“展現出某沉浸式耳機的使用效果、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或者在直播中化個妝,再360度無死角展現粉底液的貼合與自然;又或者只是單純地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張最近聽的在線課程截圖。
這一系列發生在社交平臺上、經意與不經意的分享與轉發,都有種草的潛質。由于種草來自信任方,且使用效果都有了展示,用戶要么頭腦發熱直接下單,要么先思考一下產品在自己生活中的可用性價值,有用的就買了,沒用的也會先記著,以備不時之需;反而很少再去考慮商品的質量、效果等問題。
因此除了顯性的消費需求外,社交電商還可以刺激、進而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
四、總 結
盡管社交電商領域看似利潤無窮,但也會受困于流量天花板、流量轉化以及客戶留存的問題。無論現狀和發展前景怎樣,社交電商就像古往今來層層推進演化的商業形式一樣,只是一種順應時代的模式而已,它可能一時輝煌無極,也可能最終隕落。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商品交換的基本元素買方和賣方是不變的,變的只有中間的渠道模式、銷售方法等。
來源:Coresight Research 科賽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