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3-19 15:28
一、消費需求不足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首要的挑戰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全國消費者信心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1月,信心指數為88.9。這一數據自2020年4月以來,持續在100以下,處于偏低水平。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聯合調查顯示,86.3%的樣本企業表示當前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首要的是消費力不足、消費降級和增長乏力。
當前百貨零售業樣本企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數據來源:中國百貨商業協會、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問卷調查
消費需求不足不僅僅是百貨零售業的挑戰,而是整個消費層面的問題。為應對這一問題,政府提出一攬子促銷費的政策措施。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CPI的預期目標是3%左右,同時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二、電商持續影響
電商對百貨零售業的影響持續存在,雖然過了最嚴重的時期,但仍然持續對線下百貨零售業構成影響。調查顯示,有60%的樣本企業認為互聯網及電商持續沖擊是其發展面臨的第二大問題(見上圖)。
細分上看,電商有幾大勢力,一是傳統的天貓、京東等平臺,正在加大百貨類商品的比例。2022年5月,京東組建“新百貨”業務部門,商家數量和銷售規模不斷增長。二是抖音、快手等為主的直播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重點監測電商平臺累計直播銷售額1.27萬億元。直播電商已經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化妝品、服裝等品類是直播的重點。三是美團、達達等開展即時零售,提出“即時零售 萬物到家”,不僅僅是生鮮品類,美妝、戶外用品等也成為重點。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超5900億,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另外,品牌商加大力度自建線上渠道,形成分流。電商正以立體化、不斷翻新的方式影響線下零售企業
好消息是電商的影響正在減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兩年來年線上占比逐漸趨于穩定。同時,線上增幅也從過去的高增長逐漸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趨近,意味著線上對線下的影響逐漸減小。
另一方面,百貨零售業近年來持續加大數字化建設,開展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會員數字化、全域運營等相關工作,以門店的物理位置為基礎,大大提升了全域運營和服務客戶的能力。并積極與電商平臺展開業務合作,相互融合,也在不斷弱化和對沖電商平臺對線下企業的影響。
三、面臨成本壓力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聯合調查顯示,58.8%的樣本企業認為經營成本高,利潤低是企業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之一。以人工成本中的社保費用為例,2022北京社保繳費基數下限為5869元,2023年6326元,增長8%;上海市社保繳費基數2023年下限調整7310元/月,相較2022年增幅為12.12%。五險一金企業繳存部分占比約為45%,相對于個人收入5500左右,企業要付出一萬元左右的人工成本,零售企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且繳費基數不高,影響更為明顯。
在成本壓力下,2023年有61.5%的樣本企業反饋自有員工人數減少,只有10.3%的樣本企業增加了人員雇傭,28.2%的樣本企業維持不變。
成本壓力也影響了企業數字化的投入,總體上看,樣本企業在數字化建設上的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主要集中在0.5%以下,這部分企業占比為54.3%,投入占比在0.5%-1%之間的企業占比為25.9%,二者合計超過80%。
四、引流難增量少
存量競爭市場,流量越來越重要?,F實是客流下降是近幾年零售行業的共同挑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企業(53.8%)認為當前的挑戰是客流下降,引流困難。
零售做的是流量的生意。傳統商業時代,好的選址自然有好的流量,“金角銀邊”對應的就是優質的流量資源。即使是線上開店,全渠道拓展,目標仍然是獲取更大數量、更優質量的流量。但是在當前同質化嚴重,人均商業面積趨于飽和的情況下,流量的獲取越來越困難,流量是大家爭奪的焦點。
當然,流量也越來越細化,分群分類、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成為必然。無論哪個業態,都需要精準的用戶定位,并配套以相對應的商品和服務組合,滿足目標客群的消費體驗。無論是面向高奢人群、家庭消費,亦或年輕活力群體,都是以圈層認同為中心,精細化運營,才能真正留住流量。
百貨零售企業在積極應對調整,不斷嘗試,期望找到有效的引流和運營流量的方式。武商集團與抖音本地生活合作,通過線上發券引流到線下消費的方式,為門店導流、拉動銷售。王府井、中興商業、正弘城等也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一定的引流效果。
近年來,電商的本地生活服務也在強化屬地服務和消費轉化的能力,百貨零售企業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合作方式,實現更有效的流量運營。
五、自營任重道遠
自營探索是百貨零售企業轉型的重要嘗試,業內也有少數靠自營贏得競爭優勢的企業,但總體而言,自營業務在百貨零售企業的整體銷售中,占比仍然較小,大部分仍然是嘗試和探索狀態。
調查顯示,2023年,有68.8%的受訪企業開展了自營商品業務,與2022年的76.9%相比下降了約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自營業務的銷售占總銷售的比例依然較低,大部分企業自營業務的銷售占比在10%以內。因樣本大部分是以百貨業態為主的綜合業態零售,有包括超市等業態數據,因此,單純的百貨業態,自營的占比會更低一些。
百貨零售企業開展和擴大自營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調查顯示,81.8%的樣本企業認為最主要的障礙在于資金占壓較大,其次是沒有專業的買手團隊(38.2%),第三是不了解消費者需求,不敢輕易擴大范圍(30.9%)。公司組織結構不支持、品牌商不配合也是重要原因。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營占比低使百貨的經營較輕,資金占壓很少,這讓行業順利度過疫情最困難的時期。
以上摘自中國百貨商業協會與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聯合撰寫的《2023-2024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在3月26-28日上海召開的“第21屆百貨零售業年會暨商業創新峰會”上,將發布報告的主要發現。這些挑戰,對零售行業也是共性的。對于如何應對挑戰,行業正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包括對門店的重新精準定位、開展數字化轉型和全渠道建設、與品牌商的深度聯營、面向Z世代的年輕力打造等,有的已取得明顯效果。
在3月26-28日的大會上,將有多家企業的負責人分享轉型和發展經驗,包括首旅集團、大商集團、盈展集團、印力集團、寶龍商業、國芳集團、蘇河灣萬象天地、天虹股份、重慶百貨、南京新百、友阿集團、王府井奧萊、賽特商業、百聯ZX創趣場、八號倉、上品商業、威特集團、喜隆多、常州泰富、華北商廈、大寧奧萊、中鐵建城市運營公司等。敬請關注!
請關注協會公眾號獲取最新會議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