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3-07 10:09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段時間以來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大熱詞。在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在供需兩端進行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高層研討會暨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6春季預測發布會上,與會人士就對此進行了討論。與會人士表示,解決宏觀經濟所面臨問題的關鍵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入手,要在改善供給結構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需求。
CQMM模型課題組預測: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放緩。具體數據方面,2016年GDP增速會在2015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放緩,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會比2015年上升0.04個百分點,為1.48%;生產價格指數(PPI) 預計為-3.31%,降幅比2015年減少1.9個百分點。
對此,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解讀稱,從短期來看,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是需求疲軟造成的;但從長期來看,經濟減速是既有供給結構失衡造成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廣義恩格爾定律,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物質消費的比重會越來越低,服務消費比重會越來越高。但隨著我國跨入中等收入階段,需求結構和供應結構之間的摩擦會越來越激烈。在經濟結構已經服務化的過程中,現代服務業卻并沒有真正崛起,創新的貢獻率仍然偏低。
確實,過去20年當我國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邁進時,居民的消費結構中,食品、服裝所占比重在逐年降低,住房和交通等消費比重在迅速上升。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隨著我國逐漸向發達經濟體邁進,居民消費結構將會出現新一輪升級現象,以住房和交通為代表的實物類消費會逐步降低,轉變成服務消費與實物消費并存的消費結構。“但與此相悖的是,截至目前我國的投資結構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也使得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同時并存。”王燕武表示。
毋庸置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宏觀、微觀等方方面面,怎么改是一個難點問題。另據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21位經濟專家中有72%的專家認為,應該通過提高產品品質改善供給結構,在擴大有效供給的同時,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優勢產能,從而化解產能過剩問題。認為應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通過推動新消費引領新供給的專家占比69%。
此外,還有67%的專家認為,應該改善當前需求產品結構與供給產品結構不匹配、產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的現象。有64%的專家認為,應該加快推進壟斷性領域改革,允許民營資本以獨資或混合所有制形式進入壟斷行業參與競爭。認為要以市場為導向,淘汰“僵尸企業”,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專家占比61%。
王燕武認為,解決我國宏觀經濟所面臨問題的關鍵是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入手,在供給側,不僅要降低無效供給,還要根據需求對象及結構的變動擴大有效供給。而在需求側,需要調整收入分配制度,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方式,就是改變過去粗放、低水平、數量型的擴張,向集約、高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而在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看來,對于一些沒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的企業應采取兼并重組和升級改造的方式來轉型。
CQMM模型課題認為,造成我國供給結構無法匹配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化改革滯后。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表示認同。高培勇告訴記者:“這次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最根本的目標。但當前我們的價格當中,包含了太多的稅收要素,不能完全地反應資源配置情況。”
與會人士認為,未來結合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借助體制機制改革、市場開放等相關措施,構建出能夠滿足新消費結構的產品和現代服務供給體系。既可以明晰供給側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和方向,還可以避免過剩產能問題的循環出現,使得新形成的供給能力與消費需求相適應,實現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動新消費、新消費倒逼新產業的良性產業演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