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04-10 11:39
一直以來,中國百貨業的發展廣受關注,輿論總體偏負面,焦點主要集中在聯營模式、線上沖擊、購物中心影響等因素。有的認為美國百貨已經日落西山,中國百貨將步其后塵。特別是在疫情之中,百貨業是零售各個業態中,受影響較大的,對百貨業的擔心、關注又多了一些。
到底什么樣的模式適合中國百貨業?中美百貨業有哪些本質的區別?中國百貨業的發展趨勢如何?本文逐一分析這些問題。
一、近期美國同行的表現
1 西爾斯(Sears)破產
西爾斯百貨曾經是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業。它的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在1884年就開始嘗試郵購商品,1900年成為美國零售業銷售額排行榜的第一名。上世紀40年代,西爾斯的營收一度高達當時美國GDP的1%,隨后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百貨零售商。直到1989年,沃爾瑪才打破了西爾斯的銷售記錄。
2009年之后,西爾斯百貨的經營下滑明顯,2018年10月15日,其正式向美國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近期,受疫情影響,處于重組中的西爾斯百貨將僅剩下的162家店全部關閉,其14000名員工處于臨時解雇狀態。
2 巴尼斯(Barneys)破產
西爾斯百貨破產一年之后,2019 年8月,美國奢侈品百貨巴尼斯(Barneys)宣布提交破產申請,兩個月后被品牌管理公司 Authentic Brands Group(以下簡稱 “ABG”)以2.71億美元買斷,之后其自有門店悉數關閉,并以店中店形式“寄居”在其他百貨公司中,或通過品牌授權的方式“輕資產”運營。
巴尼斯成立于1923年,以男裝專賣起步,曾經號稱為全球奢華時尚的權威,以知名設計師品牌聞名。對于巴尼斯的破產,市場專家認為,一方面是高昂的地租的影響,另一方面在于奢侈電商平臺帶來的競爭與沖擊,而顧客也在面臨消費轉型。
3 梅西(Macy's )市值暴跌
3月30日梅西百貨(Macy's )公布財報,2020財年年報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為5.64億美元,同比下降49.1%;營業收入為245.60億美元,同比下跌4.58%。
4月2日,梅西百貨市值已跌破15億美元,僅為巔峰時期的1/15。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表示,梅西百貨更適合小盤股指數,并將梅西百貨從標普500指數中剔除,移入標普小盤股600指數。
近幾年,梅西百貨一直比較困難,今年初,梅西曾宣布:著手在3年內關停125家盈利墊底的門店并且削減2000個公司崗位。在電商業務方面,梅西投入很大,并且躋身美國十大電商公司之列,但其線上銷售額與亞馬遜、沃爾瑪線上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4 彭尼百貨(J.C. Penney)生存艱難
由于糟糕的經營表現讓投資者持續拋售,在過去三年多時間里,彭尼百貨集團市值蒸發超過90%,信貸評級也深陷垃圾級別,提高了借貸成本。2019年其市值下挫67%,最低時市值只有2.6億美元,而長期債務則一直在40億美元左右。
彭尼百貨創立于1902年,1920年到1930年,是其黃金十年,以平均每3 天開一家新店的速度開設了1250家分店,最高峰時門店數量近2000家。
受疫情影響,彭尼百貨已關閉其目前全部850家門店,
5 尼曼百貨(Neiman Marcus)可能破產
據國外媒體最新報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巨額債務影響,尼曼百貨近日將考慮申請破產保護。尼曼百貨正在與銀行商談申請破產重組,以減輕其高達43億美元的債務負擔,但目前集團沒有做出最終決定。
尼曼百貨創立于1907年,是美國主營奢侈品的高端連鎖百貨店,能夠進入該百貨的品牌都是各個行業中最頂級的。
在美國市場,奢侈品零售的持續低迷,高端物業價格攀升,奢侈品零售業普遍步履維艱。
二、中國百貨企業的表現
相比美國,中國零售市場總體上仍保持一定增幅,但銷售和利潤增幅都在持續下降。對于百貨業態,狀況要明顯好于美國同行。
3月20日披露年報:公司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76.7億,同比增長0.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8億,同比增長32.6%,增幅連續3年保持在27%以上。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21.8%。
從業務結構來看,“連鎖超市”是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具體而言,“連鎖超市”營業收入為37.2億,營收占比為53.5%,毛利率為11.8%。
2 茂業商業
3月24日發布年報:2019年實現營收122.34億元,同比下滑6.65%,實現凈利潤12.59億元,同比增長4.56%
茂業商業旗下共有22家實體零售門店,經營業態包括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及超市;商業零售主要經營模式仍為自營模式、聯營模式和租賃模式,以聯營模式為主。
3 合肥百貨
3月28日發布年報:2019年實現營收109.09億元,同比增長2.12%;歸母凈利潤1.60億元,同比下滑28.9%。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19.8%,基本維持上年水平,凈利率為2.3%,較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公司百貨(含家電)營業收入為64.2億,營收占比為58.8%,毛利率為15.4%。
其利潤下滑,主要受大額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拉動,及參股華融消費金融投資虧損拖累的綜合影響(投資華融消費金融產生4553萬元虧損)。
4 歲寶百貨
3月30日發布年報:2019年集團營業收入為7.94億元,同比減少18.2%。經營溢利3.33億元,同比增加152.8%。歸屬股東凈利潤1.36億元,同比增加24.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歲寶百貨擁有或經營17家百貨店,總建筑面積約為311489.8平方米。
5 金鷹百貨
3月31日發布年報,集團2019年實現銷售所得款項總額182.47億元,同比減少3.9%;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11.86億元,同比增長32.03%。
2019年,集團以“品質經濟”為導向,以“美好生活”為訴求,加快門店商品規劃調整,重點突出提升存量與發展增量。全年客流量達到1.894億人次,同比增長6.6%。
在已發布年報的五家公司中,只有合肥百貨因投資虧損造成凈利下降,其它均有較大增幅。五家公司的數字,并不能說明中國百貨的全貌,還要從更深層次的經營管理模式了解百貨的運營。
三、中美百貨經營的差異
1 時間軸線的差異。
美國百貨的黃金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前后,前文提到的西爾斯百貨、彭尼百貨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大發展。二戰后期有一段時間,百貨店數量減少,占零售比重下降。但到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又有一次恢復階段,數量進一步增加,市場份額也有所提高。(詳見:李飛《中國百貨店深化軌跡研究》)。
從個體來看,前述五個經營困難的知名百貨店,均是百年老店,從生命周期來看,也至少是處于下半場了。
相比美國,中國的百貨業則要年輕很多。除了少數改期開放前就有一定歷史的國有百貨企業(他們真正的發展,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改制開始的),大多數百貨店成立的時間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如金鷹百貨,1992年以房地產公司進入市場,1995年新街口店開業。歲寶百貨則是在1996年開業第一家門店。
如果說美國的百貨業是老年,我們的百貨業則處于青壯年,應對復雜的零售市場,青壯年更有沖勁和魄力。
2 經營模式的差異。
美國百貨的經營相對簡單,其基本特點是:
1).自營為主。店內商品絕大多數為自營,優勢是毛利較高,但對經營水平和專業隊伍要求非常高,最主要的是資金占用巨大,面臨破產或已經破產的公司,負債大都是在40億美元左右,或更高。
2).業態單一化。美國百貨的業態普遍單一,即一般僅經營百貨一種業態。好處是便于管理,問題是抗風險能力差,沒有回旋余地。
3).經營標準化。美國大型百貨的門店數量很多,如彭尼百貨,在業績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仍有850家店,梅西百貨有近700家店。這些店幾乎是千店一面,在東、西海岸進到同一個品牌的百貨店,幾乎看不到什么區別。
中國的百貨則要靈活很多。首先,我們以聯營為主,聯營和自營的優劣行業討論很多,此處不展開,只說明一條優勢,聯營使百貨企業保持資產較輕,如果是大部分自營,此次疫情可能很多百貨店就倒下了。
其次是業態綜合,大多數百貨店有超市業務,甚至占比還比較大(如合肥百貨、新華百貨)。疫情期間,雖然百貨店沒有生意了,但超市彌補了很多。各個業務互相幫襯,抗風險能力較強。
第三是非標準化。中國零售,連最需要標準化的超市都開始講求一店一面,百貨更需要差異化和個性化。在實際經營中,各個區域的店總有較大的權力組織商品和經營,形成了各個地區的特點。
3 市場環境的差異。
美國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表面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市場供給、品牌結構等方方面面,在這樣的市場里,除了現在電商帶來一些擾動,其它基本按部就班,大發展很難,小錯誤就會影響生死。
中國市場,總體處于消費升級階段(升級與分級討論很多),不考慮疫情的階段性影響,總體上購買力在增強,品質消費、興趣愛好消費、娛樂消費都在提升,因此,百貨作為時尚和品質消費的目的地,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4 電商沖擊的差異。
美國百貨業受電商沖擊,主要體現在最近這幾年中。以亞馬遜為首的大型電商,不斷服裝、家居等傳統百貨領地,搶占了市場份額。分析美國經營困難的百貨,無一不提及受到電商的沖擊。
而電商對中國百貨業的影響,始于2010年前后,第一批次是對家電和數碼音像的影響,導致很多百貨不再經營這兩個品類。對于服裝品類的影響,也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總體上,現在電商對百貨業的影響處于穩定期,高峰已過。中國百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大多已不會再提及電商渠道的影響。各個渠道已相對平衡,甚至有流量回流,如化妝品在百貨提升很快。
四、中國百貨業的發展趨勢
百貨的發展趨勢,各種理論和判斷非常多,總體上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1 手段提升。即以數字化手段替代傳統方式,全面連結員工、顧客、商品,包括直播、社群、電商等全渠道業務的開展。
2 場景轉換。從業態功能上看,有的業態疫情中解決基本溫飽,有的業態疫情后滿足生活方式。即有親子娛樂、有改善消費、有興趣消費,也有愛國愛家、同舟共濟、自由自在、互幫互助、健康整潔等情緒的宣泄。
3 自營與聯營結合。現有能力和條件,百貨業無法大面積開展自營,在做好聯營,組合好商品的同時,逐步深化自營。
4 差異化個性化。這是滿足個性化消費者日益增加的需要,也是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需要。
5 體驗化互動化。不僅僅是增加了餐飲就是體驗化了,更多是從消費者決策購買歷程(consumer journey)角度考慮,在消費者“知曉—搜索—查詢—比較—購買—反饋”的各個環節,與其互動,強化體驗。
綜上分析,如果按照美國大多數百貨是百年老店來對比,中國百貨業至少還有70年好時光。如果按照我們自身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趨勢分析,百貨業態仍然是優質的流通渠道和資源。